|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2030年我国化工产值将占全球50% 全球化工产业链呈现两极发展的新格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1-04  浏览次数:1233
核心提示:  纵观世界化工产业链的全球化历程,化工产业链经历了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向北美转移;在一战和二战期间转移到以苏联为代表
  纵观世界化工产业链的全球化历程,化工产业链经历了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向北美转移;在一战和二战期间转移到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欧国家;冷战期间,产业链又逐步向东方转移,包括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冷战结束以后,化工产业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而中国在这一次产业链发展当中成为主流的化工生产国。时至今日,化工产业链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两极发展的新格局和新趋势。在推动化工产业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跨国化工企业起到了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国外投资建厂和并购整合式化工产业链全球化两种方式。

中国产值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从全球化工产值来看,2018年世界化工市场产值总计33480亿美元,2019年约为3415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最大的化工生产国,2019年中国化工产值达到11980亿美元,约占全球的36%,预计到2030年左右,中国单一国家的化工产值将会达到全球的50%。

从化学品产量增长来看,中国在全球化学品(不包括药品)的贡献也是最大的(见表1)。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美国同比变化尤为明显,其生产增速下降主要是由于汽车工业、农业和建筑业的国内需求疲软;此外,由于中美贸易冲突,美国对中国的化学品出口大幅下降。欧盟的化学生产已连续两年下滑。南美由于整体经济环境疲软,2019年化学品产量也下降了2.0%。相比之下,亚洲新兴市场的化学品产量增长了4.0%,略高于预期,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持续增长。

新的竞争周期将是两极并举

世界化工产业链的竞争途径,已从技术竞争逐渐转变为21世纪成本结合技术的竞争。资源和市场已成为化工产业链全球化布局遵循的主要方向。

以北美、中东、俄罗斯等为代表的具有能源优势的国家和地区,上游资源大量富余为他们创造出以成本为核心的竞争力。而中游和下游则逐渐转变为以消费地区为主的竞争力,包括北美市场、欧洲市场,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市场。在新一轮竞争中,曾经依靠技术门槛来获得竞争优势的格局,在未来十年将变为成本加技术竞争的格局。

从跨国化工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来看,过去五年,主要的化工领域R&D直接投资占销售额的比例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大型公司,或者科技型企业投资来说非常低。这与产业链、化工企业全球化扩张和产业转移有直接关系,跨国型化工企业习惯了全球化生产的便利,对高效益、低风险的下游应用的研发兴趣浓厚,新的改性材料和配方产品层出不穷;但基础研发放缓,全新的小分子或聚合物产品越来越难见到。在过去二十年的全球化进程中,包括埃克森美孚、巴斯夫、杜邦等在内的所有顶尖的能源化工企业基本上没有推出新的化合物和颠覆性的材料,更多的是在全球化进程当中占领市场,通过低成本竞争及应用开发获得最大的利润。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枢纽地位牢固

世界银行2019年10月发布的《2020年世界发展报告:全球价值链,以贸易促发展》显示,当前世界贸易的50%以上涉及全球价值链。其中以东亚/太平洋、欧洲/中亚和北美三大区域为重心,且相互交织。东亚/太平洋和欧洲/中亚两个区域参与全球价值链以区内为主,其次是这两个区域之间的相互参与,以上两个区域对北美的依赖度都很低。而北美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区内比重较低,对东亚/太平洋和欧洲/重要的依赖程度较高。

另外四个区域中东北非、拉美/加勒比、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区内价值链比重不大,而对东亚/太平洋和欧洲/中亚的依赖程度均相当高。以上四个区域参与全球价值链,最大合作伙伴是欧洲/中亚,其次是东亚/太平洋,北美比重则相对较小。

据世贸组织的全球贸易矩阵研究报告,1995年,三大区域分别以日本、德国和美国为中心。2017年,东亚/太平洋区域以中国为重心,欧洲/东亚区域中心仍是德国,但重要性降低。北美仍以美国为中心。但无论欧洲/东亚还是北美,对中国的贸易依赖程度都很高。这说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枢纽地位相当牢固。

2020年5月,英国智库Henry Jackson Society发布的《五眼联盟如何摆脱中国产业链》报告也显示,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度非常很高。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中的枢纽地位,这一地位很难在短期内被改变。

从化工行业来看,2019年化工产品板块中美贸易总额706亿美元,较2018年下降12.6%;占整个石油和化工行业中美贸易额的80.7%。中国从美国大宗进口的化学品可以分为两类:大宗石化产品和精细化学品。中国对LPG需求量逐年上升,但从美国进口量近两年显著下降,2019年进口额仅120万美元,占比0.01%;丙烷国际贸易流向以及价格,会经国际市场的不断配置而达到动态再平衡。中国从美国进口金额前十大化工产品多为技术密集型产品。而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前十大化工类产品中,橡胶制品(含鞋靴)及塑料制品占比较大,属于非技术密集型产品。因此,中美是典型的互补性贸易,而非竞争性贸易。这也是近30年来,化工产业全球化进程中竞争性分工的结果,从而在中美化工产业链中获取不同的竞争优势。

总体来看,中美贸易战对大宗石化产品的国内供应不会造成大的影响;进口精细化学品短期内价格可能会上涨,但长期看有利于促进国内化工产业升级。

全球产业链转移趋势及对中国的影响

面对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部分跨国公司考虑并已经开始将制造业和供应链移至中国以外(亚太多中心战略),以规避相关地缘政策上的不确定性。新冠疫情对全球产业链造成的巨大冲击,更可能成为一个产业链转移的催化剂,但是目前从多方面信息汇总看,这一趋势并非主流。

目前以及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三种类型的产业链转移会同时发生:生产成本上升导致的产业转移;本土企业竞争力提高导致的产业转移;为规避政策风险或政治不确定性导致的产业转移。尽管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使得中国在部分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上的竞争优势有所下降,但中国巨大的人才储备和持续增长的研发投入正在使其从传统的“人口红利”转向“工程师红利”,而这一优势是其他单纯依赖低端劳动力的新兴经济体无法比拟的,也是推动中国产业升级的巨大动力。因此,只有第三种类型的产业转移可能对中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中国目前对美国大宗出口的化学品未来都面临部分产业转移的问题,有利于中国的产业升级。无论中美贸易摩擦如何演变,这些产品的产业转移是大概率事件,中美贸易战只是会加速产业转移的进程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产业不会全部移出中国,只有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如制鞋业的终端生产,以及用于满足海外市场需求的部分会移出。在上述领域,国内企业面临的挑战大于机会,因此应抓紧时间进行产业升级,提升竞争力,出口型企业可考虑将工厂搬迁至东南亚。

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支柱产业,而且很多行业都依赖于化工行业提供的产品支撑,这些产品几乎涉及所有的工业品和消费品。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来看,汽车产业和电子产业将面临的产业转移对中国化工产业的影响会最为明显。

根据韩国电子信息通信产业振兴院(KEA)2018年发布的《全球电子产业主要国家生产动向分析报告》,全球电子产业的占比排名中,中国占37.2%,位居第一;美国为12.6%,位居第二;韩国8.8%,排在第三位。中国所占比重最大的是电子终端相关产品,占全体的34.2%;美国所占比重最大的是无线通信机器,占32.3%;韩国日本则是电子元器件,所占比重很高,分别为77.3%和56.6%。如果未来电子产业发生产业转移,必将导致电子化学品市场的供需变化甚至产业转移。目前,我国约有2000家化工企业为终端电子产业服务,但超过70%的电子化学品市场仍由外资企业供应。

同样,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行业较为分散,进入壁垒较低。全国1.3万多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中,小企业占77%。中国汽车零部件高端产品主要由外资企业及合资企业垄断,我国5000多家化工企业服务于汽车终端市场,但超过60%的化学品品类市场仍由外资供应。

中国化工产业迎来三足鼎立时代

近年来,以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和中化等为代表的国企在上游石化产业布局速度加快,以浙江石化、恒力石化、盛虹石化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也借助炼化一体化项目快速打造全产业链。可以预见,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化工市场将呈现民营、国有和外资三足鼎立的时代,以中国客户为核心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标准体系的建立将孕育中国龙头企业。预计到2025年左右,民营经济会更加活跃,将占据中国石油化工产业60%的市场份额。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